《规划纲要》摘要:
推动教育合作发展。扩大普惠性幼儿园供给,加大对社会力量开展托育服务的支持力度。鼓励有条件的中小学集团化办学、开展对口帮扶,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和在流入地升学考试的政策措施。统筹职业教育布局和专业设置,扩大招生规模,打造一批职业教育基地。建设一批实训基地和国家级创业孵化基地,联手打造“巴蜀工匠”职业技能大赛品牌,打造有区域特色的产教融合行业、企业和院校。组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联手开展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支持高校向区域性中心城市布局。建设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试验区。支持引进境外高水平大学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允许外国教育机构、其他组织和个人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内单独设立非学制类职业培训机构、学制类职业教育机构,支持建设国际合作教育园区。
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应享尽享,推进成渝地区教育协同发展
--对话四川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邹瑾
日前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如何推进两地教育资源共享,服务和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川观新闻记者就此专访了四川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邹瑾。
战略对接、务实合作、搭建平台,推动教育合作发展
川观新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以来,在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方面,两地教育部门重点做了哪几个方面的工作?给老百姓带来哪些收获?
邹瑾:去年以来,我们在党中央高瞻远瞩、战略谋划的大视野、大战略下,在川渝两省市党委政府协作推进、共谋发展的大框架、大格局下,积极构筑教育部门交流互访、校校同心画圆、校地协作创新的平台,大力推动成渝地区教育协同发展。
战略对接,共获发展契机。我们树立一盘棋思想,加强战略对接,实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签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框架协议,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设立联合办公室,成立15个专项工作组,为协同发展搭建运行平台。3次召开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教育协同发展联席会议,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行动计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教育协同发展重点任务工作方案》,合力推进教育协同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纳入国家教育“十四五”规划内容,纳入两省市教育“十四五”规划重点内容,共促教育谋划向教育规划的落地。
务实合作,共解群众愁盼。我们坚持一体化思维,积极办实事、解难事,增强两地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实施教育重大工程项目,2020年以来我省投入资金90亿元,新建和改扩建幼儿园890所,建设义务教育学校校舍60万平方米,改善160所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全力增加教育资源供给。积极做好随迁子女入学保障,简化入学流程和证明材料,今年我省接受重庆籍义务教育学生达4万人。积极推进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在就读地和流入地参加招生考试,重庆籍随迁子女在四川参加2021年普通高考(含中职毕业生对口升入本科)达4200人。积极做好普通高校招生计划的投放,2021年较2019年相互增投计划共3000余名,较好满足了川渝两地考生“上好学、读好书”的需求。
搭建平台,共促事业发展。我们强化一股劲精神,从共享教育资源出发,推动教育合作发展。成渝两地签署教育协议82份,筹建29个各级各类教育发展联盟,举办各类活动近200场,聚焦22所高校65个优势特色学科开展深度联建,近3万名专家学者实现资源共享。西部职教基地、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试验区等一批具有前瞻性、引领性和辐射力的重大项目落地实施。毗邻地区教育改革试验、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川渝红旅”研学品牌等项目全面对接落户,“川渝杯”职业技能大赛、“创业西部留在双城”创新创业大赛等成功举办。校市协同创新创业生态圈、校地核心技术攻关平台应运而生,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高端数控机床研究院、光电薄膜与器件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校企合作全面展开。
制定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确保服务一个不落
川观新闻:《规划纲要》提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便利化”,如何落实这项要求?
邹瑾:我们将立足“学有所教”“弱有所扶”,以标准化促进均等化、普惠化、便利化,制定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合理增加教育保障事项,保障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
Copyright © 2021 《外国教育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